參考消息網9月16日報道 美媒稱,在出口、資本支出和外商投資方面,今日的印度與2001年的中國非常相似。印度經濟在未來幾年可能保持在中國式增長的軌道上,但該國已經錯失了催生中國式繁榮的一些大優勢。
  美國《華爾街日報》9月15日發表題為《2014年的印度,2001年的中國》的文章稱,一些人在幾年前預言印度將很快超過中國,成為新興市場冠軍,但是今日的印度看起來並不太像這麼一個經濟發電機。不過如果把一個關鍵事實——中國開放經濟、給予公司更大投資和生產自由度,比印度足足領先了13年——考慮在內的話,那麼這兩位參賽選手的差距看起來就要小得多了。在出口、資本支出和外商投資方面,今日的印度與2001年的中國非常相似。
  報道稱,隨著印度在經歷了三年的低增長、高通脹之後站穩腳跟,這一點應該會給其國人同時帶來安慰和憂愁。之所以能帶來安慰,是因為這表明該國經濟在未來幾年可能保持在中國式增長的軌道上。但也帶來憂愁,是因為印度的拖延可能意味著,該國已經錯失了催生中國式繁榮的一些大優勢。
  後面這點尤其值得思考——考慮到印度新當選總理莫迪正在刻苦地研究如何追隨中國出口和投資驅動型成功的路線圖。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本周出訪印度,他將遇到一張肯定會很眼熟的經濟復興妙方。新德里方面旨在提振出口,並且在未來五年中把印度在全球貿易中所占份額提高50%。莫迪8月在印度獨立日勸勉全球企業稱,賣給全球,但是在這裡生產。
  莫迪向印度人承諾將建設高鐵和“智慧城市”。他還在設立更多的經濟特區,特區內的企業可以享受稅收優惠,並避開印度繁雜的行政程序。
  莫迪也在效仿中國來用強力的政府指令和支持舉措來提振工業增長。印度貿易部長Nirmala Sitharaman上周稱,政府將努力和本國製造商聯合起來讓“印度製造”成為所有人引以為豪的品牌。
  但印度能像中國那樣實現經濟增長奇跡嗎?到這裡就要說一說作為領先者和後來者這一問題的重要性。
  報道稱,中國經濟飛速增長的種子是在1978年播下的,當時鄧小平進行了農業改革,並開始歡迎外資進入中國。對於印度來說,該國的經濟騰飛始於1991年,當時發生的一場外匯危機迫使印度政府取消了對公司生產和進口的控制,這是該國獲得國際援助的條件。
  在1978和1991年此後的幾年裡,這兩個國家所走的道路驚人的相似。在那幾年中,兩個國家的出口、外來投資以及在設備、基礎設施和其他未來增長所需方面支出的增長率都很相近。去年印度經通脹因素調整後的人均產出小幅高於中國2000年時的水平。
  二者也有不同之處。即使在2001年,中國經濟也比當前的印度更加倚重製造業。印度的經濟增長更多地是受軟件和企業外包等服務行業的推動。
  至於這種情況是否預示著印度會有更多的年頭實現像中國一樣的發展,相關證據指向不一。
  報道認為,低成本製造業現在已經不再是可靠的押註。康奈爾大學的經濟學家普拉薩德說,當前全球需求的增長更多地受到中等收入經濟體的推動,而不是富有發達經濟體,而中等收入經濟體本身仍然依賴出口以維持增長。
  換句話說,印度在這場已經非常擁擠的聚會中來遲了一步。孟加拉國生產服裝;菲律賓生產電子產品;泰國和越南生產機械設備和電腦芯片。
  印度國際經濟研究協會的經濟學家Saon Ray說,印度在“尖端高科技但極其小範圍的領域”仍有機會,如藥物開發和半導體設計,印度在這些領域已經有了立足點。(但印度實際上並不生產芯片。)
  Ray說,成為工業中心從來不會太晚,因為科技的好處就是它隨時都在發展變化。
  普拉薩德說,另外一個問題是,現在印度不能通過引導本國貨幣走軟來提振出口。與中國和其它亞洲國家過去的成功案例不同,目前印度的資本賬戶基本開放,其貨幣盧比的走勢受全球市場波動影響的程度較高。
  現在的印度還缺乏一個有利因素:許多經濟學家表示,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貨幣寬鬆政策是本世紀初新興市場(包括中國和印度)繁榮背後的主驅動力。
  摩根士丹利經濟學家Chetan Ahya強調了印度擁有較年輕人口的經濟優勢。2000年,中國人的年齡中位數為30歲。現在印度是27歲。對印度年輕一代的教育以及為他們創造充足的就業機會是重中之重。Ahya說,經濟所能到達的頂峰取決於對工作年齡人口的合理使用程度。
  不過,中國在這方面遙遙領先於印度。2011年印度的識字率甚至趕不上1990年時的中國。2013年印度成年人曾在校受教育的平均年限與1985年的中國持平。印度的健康、衛生和長壽指標同樣落後了幾十年。
  報道稱,憑藉如此基礎而建立起經濟強國的先例實不多見。
(原標題:美媒:印度相當於2001年中國 已錯失發展良機)
(編輯:SN09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i03aigtj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